農曆五月稱為「百毒之月」!提醒:「1不出,2不做,3不吃」,別犯忌

農曆五月,正當夏日初始,陽光炙熱,雨水豐沛,大地一片生機勃勃,同時也是萬物競茂、陰陽轉換的關鍵時期。然而,在古老的文化傳承中,這一月卻被賦予了一個別樣的稱呼——「百毒之月」。這一命名背後,蘊含著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觀察、對生活智慧的積累。

農曆五月,恰逢芒種節氣前後,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步入了梅雨季節。高溫、高濕的氣候為各類病菌、蚊蟲提供了繁殖的溫床,諸如蚊子、蜈蚣、毒蛇、壁虎、蟾蜍等「毒蟲」活動頻繁,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不少困擾。在沒有現代醫療條件的古代,這些生物不僅令人畏懼,更是疾病的傳播者,因此,五月被視為疾病易發的「惡月」。

Advertisements

古人為了應對「百毒之月」的挑戰,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習俗與儀式,以期達到驅邪避害、保衛生命的目的。端午節,作為五月的重要節日,便是這一文化智慧的集中體現。屈原的《楚辭·九歌》中,雖未直接提及端午,但其對自然神祇的頌歌,展現了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敬畏與祈願。而民間掛艾葉、插菖蒲、飲雄黃酒等習俗,正是基於古人的實踐經驗,艾葉和菖蒲的香氣能驅蚊避蟲,雄黃酒則被認為有解毒防疫之效。《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艾葉能「溫中、逐冷、除濕」,反映了古人對艾葉藥性的認識。

Advertisements

在古典詩詞中,五月亦常被賦予了獨特的意象。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雖是描繪農忙景象,卻也間接反映了五月作為生長旺季,萬物競爭激烈,與「百毒之月」暗合的自然法則。而宋代陸遊的《夏夜》詩云:「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蟲鳴聲聲,既勾勒出夏夜的生動畫面,也從側面映射了五月毒蟲活躍的自然環境。

時至今日,雖然「百毒之月」的威脅已大大減輕,但那些習俗和節日,依然如同一座橋樑,連接著古今。「百毒之月」,提醒:1不出,2不做,3不吃,別犯忌!

「1不出」

1. 避免出夜門:夏季夜晚,尤其是農村地區,蚊蟲、蛇類等活躍,外出容易遭受叮咬,有的昆蟲還可能攜帶疾病。此外,夜晚濕氣較重,外出歸來若不及時更換衣物,易受寒濕侵襲,影響身體健康。建議晚上減少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可穿著長袖長褲,使用驅蚊劑保護自己。

2. 避免出大汗後立即洗澡或吹風扇、空調:勞動或運動後,身體毛孔張開,此時立即沖洗冷水澡或直吹冷風,容易使濕氣和寒氣趁虛而入,引起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甚至感冒。應該先讓身體適當降溫,用干毛巾擦汗,稍作休息後再洗溫水澡。

「2不做」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