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戶開兩門,人財皆難存」!兩門是指什麼?跟家和萬事興有關聯
風俗是一種極具地方性和趣味性的習俗,伴隨其而來也產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俗語,「一戶開兩門,人財皆難存」就是其中流傳較廣的一句。
Advertisements
國人「愛財」,這是無可厚非且積極的生活態度,「一戶開兩門,人財皆難存」就是從房屋大門角度,為各位「財迷們」提個醒。
大家在追求幸福生活路上,權當多了解一個民俗,圖一樂呵吧。
01 兩個門,有必要嗎?
「一戶開兩門,人財皆難存」,純粹從字面就可以理解其意思,那就是不建議在家中「開兩個門」,不然就容易「人財兩失」。
Advertisements
這裡的門主要是指「大門」。很多看客估計要反駁了:「開兩個大門?誰家會開兩個大門?」
這話不假,現在不管是大城還是小鎮,我們很多人都是住在有樓梯或電梯的樓房中,而樓房基本是不可能開兩個大門的。
Advertisements
但別忘記了,「一戶開兩門,人財皆難存」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在古時農耕社會。
人們都是住在平房中,為了方便出行,多開幾個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那麼這話放到現在,就純純「多餘」了嗎?
Advertisements
當然不是,除了城市我們還有廣袤的鄉村,我們怎能忘記那些生活在農村的人呢?此外,這句俗語背後的常識也值得我們知曉。
02 家和日子旺,家和萬事興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今農村住宅,一宅獨棟是基本布局。傳統家庭觀念是多子多福、家和萬事興,因而在「一家」裡面開兩個「門」。
Advertisements
特別是用於進出的「大門」是非常「不和諧」和「不安定」的表現。在「外人」心中,或許認為這家人是不是「不和」已經「分家」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可以設想一下,在一戶宅院中,特別是古代人口比較多的大門大戶中。
Advertisements
除小門、側門外,若再開一個正門的話,這在國人的概念中就是屬於「分家」了。
在男性主導的社會,當家中兒子可以頂門立戶了,有的家庭就會分家單過,於是為了生活方便,另開一個正門,用於小家庭的進出。
Advertisements
國人求「財」更求「和」,因為有了家庭和睦,「家」才會「興旺」。分家,雖然在現代人眼中是代表獨立和避免家庭人員間摩擦的生活方式。
但在古代和現代一些持有傳統觀念的人眼中,分家則意味著家庭不和,不和與父母同住的子女會被認為不孝。
拋掉傳統老舊觀念,家庭人員間的和睦確實能夠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如重視家庭的觀念、孝順老人的傳統等都可以在家族中一代代傳承下來。
從而形成良好家風。可以想見,在和睦的家庭環境下生活,這戶人家即便不會大富大貴,也會是生活和美、小富即安。
03 說法通不通,等你來「掰頭」
「一戶開兩門,人財皆難存」,這話在科學上或實際生活中解釋得通嗎?還只是在「忽悠」人?
不能小看俗語,也不要無視習俗哦,俗語能夠從古流傳至今並仍被很多人相信與運用,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其合理性。
我們討論「一戶開兩門,人財皆難存」的合理性,就從現今最為常見的兩種住房講起:
一是城市中的樓房,即只能從房屋內部開門的住宅。無論是板樓還是塔樓,因外部沒有院子,所以如若「開門」,只能從內部入手。
到此,還是要回到那句話——誰家沒事開兩個大門呢?顯然,首先沒必要,其次就是不具備開兩個大門的「硬體」條件。
除非是特例,例如相鄰的兩戶打通為一戶時,這時便有了兩個大門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居住空間拓展了,又多了一個門,進出豈不更方便?
但其實從實際生活考慮,兩個「並排」大門的存在,反而是增加了這戶家庭防盜的難度。
至少從行為習慣上看,我們每天出門、睡前都要多花費一分精力「關照」一下兩個門是否都鎖好了,多少還是有些麻煩的。
萬一哪天真因少鎖門,而造成財產損失,那才更煩惱呢!二是農村或城市中帶院子的住宅。
帶院子的房子,行動空間通常會比城市中的房子要大,有的農家院子還要用來晾曬糧食等,因而面積會更大。
為了方便生活和出行便利,有的家裡就開了兩個門。相對於,城市高密度、擁擠的生活的狀態,農村的這種大平房就顯得尤為「自由」,也使很多人心嚮往之。
於是在現在的自媒體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家中有地」的「地主們」從城市返回農村,折騰起自家的房子,有的甚至推倒重建。
在這些播主的視頻中,有的翻新或新建的房子是建有多個門的。這種兩個門或多個門的平房,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無疑為自身防盜增加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