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涼還剩什麼?我參加一次葬禮後「目睹血淋淋教訓」:扎心地明白了...

前陣子,我去參加一個長輩的葬禮,他一輩子朋友很多,常常應酬、酒局不斷,有時候一天跑好幾場飯局,他也樂在其中。我記得偶爾陪他去吃飯時,一桌子人都是兄弟和朋友,氣氛相當熱鬧。用他的話來說:「人這輩子主要是交朋友,沒有人情往來還有什麼意思?」所以他平常看人,也是看對方有多少朋友?誰家的婚禮喜事來了多少人?現在,輪到他的葬禮了,朋友是來了一群,但都是無動於衷的樣子,臨走前,我還聽到幾個人討論「去哪裡喝一杯?」突然覺得挺悲哀的。


Advertisements

當然,按照長輩的想法,朋友來了肯定是要喝一杯,把自己的葬禮變成別人的聚會,也算熱鬧和風光了。然後就是淡忘和遺忘,就像一片葉子飄落,沒有人關心它的歸宿。有酒肉有朋友,但你不可能一直用酒肉招待別人,比如我有個熟人、就是喝酒喝到腦梗,在醫院差點沒搶救回來,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原來的朋友就不跟他一起玩了,在朋友眼裡,他算是「廢了」。不能怪別人現實,只怪自己天真,哪怕是真正的好友,也未必能夠跟你榮辱與共、一路同行。


Advertisements

利弊取捨才是人際關係的核心法則!注意了,人從小時候就知道「誰對自己有價值」,小孩子其實很敏感,他們憑著本能趨利避害。跟誰親近,跟誰疏遠,這是歸人的底層邏輯在管。大概從五六歲時,人就會察言觀色、計算利弊,跟誰一起玩,不跟誰一起玩,背後也有勢利心。等到開始上學,不管是對形象、還是對成績,都是摻雜了利益的考量。只能說是人的社會性起作用,畢竟孩子也是受成年人世界的影響。誰對自己有多少利用價值,誰不值得浪費時間和感情,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把秤。


「玩」也是一種利益!有時候,人會找一些沒有多少利益關係的朋友,看起來你們之間的交往是「無用的」,不過無用也有其「用」。事實上,「無用」反而能產生更多的情緒價值,比如你跟某個人沒有利益牽扯,就是一起釣魚、喝酒玩樂,你會很開心,因為你很放鬆。人都是虛榮的,拿著放大鏡找自己的優點,找別人的缺點,這是人之常情。唯有放下這種挑剔和比較,人才能回歸平實,也就知道,朋友有一兩個就夠了。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