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當一回事!吃飯出現「3種異狀」恐是胰腺癌前兆:5年存活率僅7.2%
吃飯這件小事,絕大多數人從不帶腦子去想。餓了就吃,撐了就停,最多吐槽一句「最近沒胃口」或者「今天吃得有點撐」。
Advertisements
可你不知道,有一種癌,往往就是從吃飯這件事上露出馬腳的。它不吵不鬧、不癢不痛,卻是所有癌裡最「狠」的一個——胰腺癌。醫生不是嚇唬人,只是這個癌的「開場白」太容易被忽視。
很多人直到確診那天,還在說:「我就最近吃飯老覺得油膩、沒胃口,哪兒想到是癌?」,而胰腺開始癌變的第一信號,吃飯時就能感覺到。核心信號,不是痛,是「吃不下」,很多人誤以為癌症的早期信號一定是什麼劇痛、腫塊,其實胰腺癌開頭壓根不痛。最早、最典型的表現,是飯量變小、油膩吃不了、飯後脹得快——你可能還以為是胃不好、消化差、年紀大了而已。
Advertisements
但胰腺的位置決定了它的「隱蔽性」——它深藏在胃後方,緊貼十二指腸和膽管。當癌細胞剛剛起勢的時候,它會影響胰液分泌,破壞脂肪消化的過程。你吃下去的油,胰腺沒法幫你「拆解」了,自然就覺得膩、噁心、脹。這時候,胰酶分泌功能下降,就像廚房沒了洗潔精,油碗越堆越多。不僅膩,還可能拉稀,大便發亮、浮在水面、沖不下去,這叫脂肪瀉。不是腸道問題,是胰腺在「喊救命」。
誤判一:胃病?膽結石?真不是它們的錯
臨床上太多患者,前期都以為自己是「慢性胃炎」「膽囊炎」「消化不良」。反覆跑消化科、吃調理葯,癥狀卻越來越重,體重還莫名其妙地掉。
Advertisements
這是因為胰腺癌一旦影響到胰頭部,就可能壓迫膽總管,導致膽汁排不出去,於是開始出現黃疸——眼白變黃、尿液變茶色、皮膚髮癢。你以為是肝的問題,其實是胰腺拉了警報。研究顯示,北京協和醫院的胰腺癌患者中,超六成在確診前被誤診為胃病或膽病,平均延誤診斷時間長達兩個月。這兩個月,癌細胞已經完成「破壁而出」的關鍵一步。
誤判二:體重下降是好事?可能是癌細胞在「偷吃」你
你有沒有見過那種人,飯量沒變,卻體重直線往下掉?不是減肥成功,是胰腺癌來了。因為胰腺一旦癌變,不僅讓你吸收不良,還會激活全身消耗機制,讓蛋白質、脂肪被強行「分解」,供癌細胞快速生長。
Advertisements
這種「癌性消瘦」,不是餓瘦,是被「掏空」。對比來看,一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3個月內平均體重可下降7到10公斤。你還在開心瘦了,其實身體已經在報警。「三無」癥狀,最容易讓人放鬆警惕胰腺癌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早期無痛、無塊、無特異癥狀。不像乳腺癌有包塊,肺癌有咳嗽,肝癌有肚脹,胰腺癌像一隻「沉默的豹子」,悄無聲息地爬上你的身體。而等到你開始疼了——從後背隱隱作痛、到腰腹放射性鈍痛,那可能已經是腫瘤壓迫神經或侵犯神經叢的階段。這個時候,五年生存率也掉到了個位數。
Advertisements
2023年《中華腫瘤雜誌》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胰腺癌五年生存率僅為7.2%,遠低於肝癌、胃癌、肺癌。原因很簡單——發現太晚,根本沒機會開刀。誰是高危人群?不是老人,是這些人,別以為胰腺癌只是老年人的事。現在越來越多的病例出現在50歲以下。這跟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代謝問題密切相關。
以下這幾類人,胰腺癌風險顯著升高:
· 長期吸煙者:煙草中的致癌物直接損傷胰腺導管上皮。
· 糖尿病患者:特別是中晚期糖尿病,高胰島素狀態促進癌細胞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