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瓶裝水瓶蓋「釋出500顆塑膠微粒」!醫生警告「日常3大行為」 :恐造成失智

隱形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從日常飲食到生活習慣,都可能成為吸收這些有害物質的途徑,悄悄威脅著我們的健康。研究顯示,生前罹患失智症的人,大腦中累積的塑膠微粒含量,為相較健康對照組的3至6倍,甚至更高。

(圖為示意圖/NPR)


Advertisements

根據《CTWANT》 、《TVBS新聞網》報導,減重醫師蕭捷健在臉書發文,提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內容,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研究團隊運用尖端科技「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進行人腦、肝、腎等器官檢測,發現大腦是塑膠微粒累積濃度最高的器官。這些物質主要聚集在血管壁及免疫細胞中,而且情況似乎正在惡化,研究比對顯示,2024年逝世者的腦部塑膠含量較2016年增加約5成。

(圖為示意圖/South Pole)


Advertisements

「深入研究塑膠微粒對大腦的長期影響,不亞於研究失智症的藥物的重要性。」蕭捷健提醒,日常生活中有三個習慣特別容易導致塑膠微粒的攝入。首先是嚼食口香糖,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發現,在咀嚼的前8分鐘,就有94%的塑膠微粒會脫落,每克約含100顆微粒。若經常性咀嚼,一年可能不知不覺吞下3萬多顆塑膠微粒。

 (圖為示意圖/Bernard Laboratories)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來源是瓶裝水,每次轉開或旋緊瓶蓋時,摩擦會產生約500顆微小塑膠碎片落入水中。更令人憂心的是,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運用「受激拉曼散射顯微術」檢測,發現市售瓶裝水每公升平均含有24萬顆塑膠顆粒。第三個習慣則是使用外帶杯、塗層紙杯等等塑膠容器或包裝,在用塑膠杯裝熱飲時,杯內的塑膠淋膜可能會釋放微粒,至於在塑膠砧板上切菜時,刀具會從砧板上刮出細小塑膠碎屑,增加攝入塑膠微粒的機會。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