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中的「祭」和「奠」到底有什麼區別?可別亂用!理解錯了容易鬧笑話


在先秦時期祭奠儀式往往是分開而進行,但是隨著發展,祭奠逐漸融合,葬禮上不僅要有祭禮,還要有奠禮,一般來說在下葬前舉行奠禮,在下葬後則採用祭禮。

原因就是古人信奉「靈魂不滅」的思想,認為人的靈魂離開肉體之後會繼續在冥界生活,冥界的一切同人間一致。

逝者的棺槨就是他在冥界的房屋院落,逝者的陪葬品也會在他死後繼續享用,因此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在去世後往往特別重視入土為安,如果沒有下葬會變成孤魂野鬼。


Advertisements

同時達官顯貴還會在墓葬中裝有大量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不僅有珠玉青銅,還有生前使用的日常物件,甚至連馬桶這種東西都要一應俱全。

美味的食物也是陪葬品的主要構成,馬王堆漢墓的墓主人是斥候利蒼和夫人辛追。

辛追夫人的墓葬保存完好,不僅辛追本人屍身不腐,而且陪葬品也色澤鮮亮,就連盛放在漆器中的藕片和梅子也形狀完好。


Advertisements

而中華民族對飲食十分重視,認為食物是最能顯示虔誠的供奉之物,所以不僅要把食物陪葬,在舉行奠禮和祭禮時也都要準備香案,擺放酒水食材供先祖大快朵頤。

現在的葬禮往往祭禮和奠禮沒有那麼分明,但是部分地區還是保留了傳統。

如果你在相應的場合上弄混了二者的名稱或者是內容,不僅是會鬧得貽笑大方,甚至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落得「不尊敬逝者」的名稱。

當然,祭奠也有許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就是它們的意義與地位。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十分講求禮儀,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禮」。


Advertisements

它們分別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其中吉禮往往是最莊嚴、最重大的禮儀祭祀,而祭禮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儀式,它往往意味著吉祥、莊重。

而凶禮則直接與喪葬有關,凶禮的本意就是指為了紀念、哀思不幸的事情而進行的禮制。

所以祭與祀在實際意義上一正一反,卻相互交流。


Advertisements

葬禮上的奠禮在逝者下葬前進行,而下葬之後,奠禮就被祭禮取而代之,由悲劇轉為了欣喜之事,這也蘊涵了古人對生死的觀念,以及對過去釋懷的態度。


結語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歷史,它是文明的象徵、是強大的代表,五千年的歷史底蘊貫穿於中華民族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文化不僅體現在婉轉悠長的詩詞與博大精深的思想中,逢年過節時的一幅對聯、一朵窗花,再到一頓美食、一個漢字都能在它們的背後找到泱泱大國的精緻繁華。


中華民族的浪漫與人生觀在古老流傳下來的儀式裡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不論你身在何處,內心深處對先輩的崇敬與思念就如同你與中華民族緊密相連的血脈那樣難以割捨,也是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上最重要的紐帶。



文章來源:搜狐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