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中的「祭」和「奠」到底有什麼區別?可別亂用!理解錯了容易鬧笑話

「婚喪嫁娶」是從古至今人生的大事,它們貫穿了人的一生,是人在世界上的旅途由開始、到鼎盛,再到結束的歷程,因此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十分的重視。

得益於中華民族的祖先崇拜,即使長輩故去之後也依然會得到親友後代的祭奠,每逢清明、中元,街頭上燃燒的紙錢便承載了家人的哀思與虔誠。



Advertisements

我們在用儀式紀念已經去世的人時,都會用「祭奠」二字,實際上這兩個字可大有來頭。在過去「祭」與「奠」可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況,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二者逐漸地融合在了一起。

平時大家在使用這兩個字的時候都不會注意太多,但是若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搞錯了兩個字之間的意思,那可就容易鬧出大笑話。


「祭」的歷史

「祭」最初的意思就是指「祭祀」,在商代出土的甲骨上便有最原始的「祭」字,原始的「祭」字是上下結構,乍一看像一個人手捧帶血的肉類向上天供奉。


Advertisements

在之後的朝代祭字也在不斷地演變,並且更加突顯出儀式感。舉著祭品的不再是人,而是莊嚴的祭台,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商周尚神鬼,所以祭祀的對象主要以信仰的神靈為主,而且祭祀的過程也比較血腥,不僅要宰殺牲畜,還會採用人殉的方式突顯自己的虔誠。

著名的商代民族女英雄「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後,同時也是擁有爵位的祭司與將軍,她曾經率領軍隊擊敗了東渡而來的雅利安人,避免了華夏文明遭遇重創的後果。


Advertisements

而為了表示對婦好的崇敬,婦好的墓葬中不僅有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還有殉葬的奴隸。

這些奴隸經過檢測具有明顯的白種人特徵,很可能是被商朝人俘虜的雅利安戰俘。

由此可見,「祭」最初的含義沒有任何的悲劇色彩,更多的是一種表彰功績、突顯虔誠的神聖儀式,並且受到祭祀的對象往往也是地位顯赫的人或神明。


「奠」字的歷史

「奠」字同「祭」字的歷史一樣悠久,在商代留下的文字中也能看到原始的「奠」字。


Advertisements

原始的「奠」字最上面是一個酒器的形狀,下方是地面和水滴,代表酒器中的酒水灑向地面,是先祖祭奠的方式,直到現在也有很多的場合保留了這樣的儀式。

並且「奠」字也慢慢出現在葬禮上的每個角落,不論是在莊嚴的靈堂正中,還是黝黑的棺木上都能見到這個字眼。

還有一些地區保留了貼「奠」字的傳統,過年和婚嫁會貼上寫著「福」、「囍」的紅紙,而葬禮上就會換成寫著「奠」字的白紙,為親人的離去更增添了幾分哀戚之色。


這樣看來,奠雖然也和祭祀一樣是一種儀式,但是奠更具有悲劇色彩,祭奠的對象也往往是人類先祖和去世親人。

祭奠的儀式中所表達的往往不是向對方祈福,而是表示自己對已經故去之人的哀思和悼念。


祭奠的異同

不過二者雖然細節上有很大差異,但是總體看來仍然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也為後世二者的逐漸融合打下了基礎。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