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影18年!58歲張曼玉「近況曝光」 身形乾瘦住貧民區「不婚無子」直言:每天過得很快樂
1
就在這幾天,張曼玉重現江湖。
她在抖音開號,記錄生活。
姿態之愜意,
生活之自在,
令人羨慕至極。
她騎著單車,在倫敦街頭自在行走。
她雖然乾瘦,但在鏡頭面前,依然從容、張揚、風情萬種。
她和朋友一起,迎接新年。
她告訴世人:
「現在的我,每天生活過得非常之好,可是看回這些片段,發現那一段時間也是過得很快樂和充實。」
簡而言之,生活自在,歲月從容。
無論此時。
抑或彼地。
有人說,當劉嘉玲拚命拗姿態,秀「人間富貴花」stlye時,張曼玉跳脫於一切規則,用氣質與本真,活成雲水一般的存在。
她不在乎評價。
也不care名、利、流量與規則。
她活成了真正的她自己。
2
張曼玉的自在感,是從港姐就有的。
他人為了名。
為了利。
為了出人頭地,才去參加港姐比賽。
她不是。
她就是為了玩兒。而她更令人驚訝的是,她會坦率地說,「我就是為了虛榮」。
根本不在乎他人會如何解讀。
她那時,就有那樣的自由與底氣。
這與她的家庭、教育與生活環境,脫不了干係。
8歲時,與家人一起移居英國。
童年是在英格蘭肯特郡度過的。家中氛圍自由,不缺愛,有追求,父母尊重自我。
1982年,張曼玉回香港度假。
走在街頭的時候,一家廣告公司看上了她,請她做兼職模特。
她覺得好玩,就去試了一試。
沒想到效果好得驚人。
她就這樣玩著玩著,半隻腳玩進了娛樂圈。
1983年,她看到了香港小姐選美大賽的廣告,上面寫著,只要選美勝出,就能獲得演戲的資格。
她想試試表演。
所以就參了賽。
意料之中,她獲得了香港小姐亞軍。這一年,她又回到了英國,代表香港參加「世界小姐選美比賽」,入了前15名。
從此,她成了王晶導演眼中的「一張白紙」:一看就是毫無經驗,毫無心機,性格比外形更可愛。
她出演大量的電視劇,沒心沒肺地演一個又一個「花瓶」。
觀眾對她的記憶,只停留在美貌上。
他們會說,「哦,那個小妞,挺美的,我記得她。」
具體記得什麼,就不清楚了。
沒錯,她是花瓶,是小妞,但她也是一個不認輸的、貨真價實的拚命三郎。
她轉戰大熒幕。
這時期她的電影是《青蛙王子》和《緣份》,一聽名字就知道她的角色是什麼樣的:還是花瓶,完美的延續了她在電視劇時期的風格。
後來,她與成龍合作了《警察故事》,走的是成龍式的喜劇片風格。
為了與成龍配合好,她堅持不用替身來拍高難度的鏡頭,就算受傷了也只是到醫院裡去縫幾針,絲毫沒有抱怨。
成龍說,「她總是最早一個到,最晚一個走,非常敬業。」
到了1988年,她的敬業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那一年,她貢獻出了12部電影。
儘管匆忙,成績華麗,她還是「花瓶」張曼玉。
觀眾們看不到她的付出。
只看到她的表演,仍像一瓶白開水,一空二白,不值得細品。
就連張曼玉自己也說,「我進入電影圈的時候,對我來說,拍電影就是個遊戲,我對它一無所知。」
在她眾多的嘗試中,《旺角卡門》是個特別的存在,這部電影是王家衛的處女作。
銀幕上,她是一個不起眼的鄉下妹,到香港找她的表哥阿華,阿華收留了她之後,她就住在阿華的家裡。
這次,張曼玉第一次感受到了角色的深度。
她像一束不染塵俗的光,穿梭在表哥阿華與朋友阿友的世界中,而他們的世界里充滿混亂,黑暗,不得已,無論怎麼努力都處在社會的最低端。
不再大叫,不再咋咋呼呼蹦蹦跳跳,她成了自己肢體語言的掌控者。
透過那不經意間的一次一次回眸,你看到了她的心,她的嚮往,她的執著。
她學會了演戲,也將自己的被掩蓋的天賦釋放了出來。
「在王家衛之前,做演員對我來說,只是做出反應,無緣無故的喊叫,像個孩子一樣無節制的哭。到了《旺角卡門》,我找到了感情的切入點。從這裡開始,我知道該怎麼演了,開竅了。」
她決定將電影作為終生的藝術來追求,開始選一些能夠讓自己成長的電影。
當然,張曼玉很幸運,她年輕時根本不用自己選電影,王家衛已經幫她選好了。
充滿濃濃回憶殺味道的《旺角卡門》結束后,她成為《阿飛正傳》的獨領風騷的女主角之一,而另一個女主正是劉嘉玲。
《阿飛正傳》是一場小人物的人生。
他們都很年輕,都放蕩不羈,想要找個地方或者一個人的心靈來歇腳,又想大步流星的往前走。
停下是渴望,出走是使命,不過因為太年輕。
電影里,張曼玉把痴情表現的一覽無餘。從這一刻,她才深深體會到,電影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
3
一個演員,是需要發瘋的。
你的每個眼神都需要發自內心,可你又不能百分之百的展示自己,你必須成為那個角色本身,就像把肉與靈同時獻給自己的情人——相愛相殺的那種。
90年代,張曼玉的情人是《甜蜜蜜》,是《阮玲玉》。
她是獨領風騷的一代影星。
而整個電影行業興興向榮,發展迅速。
那時的導演與觀眾都很樸實,渴望更好的電影,渴望更真誠的製作。
互相之間有種古怪的默契。
1992年,張曼玉憑藉《阮玲玉》,拿到了她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獎項,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
她成了三大國際電影節上第一個獲此榮譽的亞洲女明星。
但她沒有停住腳步,她才28歲,她還有精力追尋更具深度的表演。
她放棄了那些冷颼颼的文藝片,轉而選擇《新龍門客棧》,成了一個黑店老闆娘,風騷,浪蕩,義氣,卻又非常潑辣。
黃建中說,「金鑲玉是我最喜歡的角色。沒有這個黑店老闆娘,整部電影就拍不下去,更沒有了生氣和野味。」
那一刻,張曼玉就是金鑲玉。
是整片無聊荒漠上唯一的金色花朵。
她殺人越貨,本事花樣百出,勾引男人的手段更是大膽出位,就算隔三差五就要把他們一個個全剁了,做成肉包子,還是讓人垂涎欲滴。
《新龍門客棧》就是武俠片中最偉岸的豐碑。
從此以後,女人們無論嫵媚,妖嬈,還是毒辣、神經,都有張曼玉的影子,誰也逃不過。
張曼玉把別人繞了進來,自己卻說走就走。她完全是一個反主流文化的人。
1993年,她是《青蛇》里不懂世事的青蛇,遊戲人間,不計後果,學著長大,卻讓別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之後,她又跑到《東邪西毒》里,慵懶的靠在窗戶邊,自言自語地訴說著自己的情事。
很多人都說看不懂《東邪西毒》。
但看到張曼玉的獨白,你會發現,根本不需要去「懂」這部電影,它是一種存在,關於愛情,關於失去,關於陰差陽錯,關於所有人再回不去的情竇初開的年華。
很多人只能用哭泣來懷念,而她說出來了你的心裡永遠說不出口的字字句句:
當90年代溘然長逝時,誰也無法預料,那段時光是多麼寶貴。
但誰都看得出來,張曼玉成長為真正的演員了。
她離現實更遠,超越了她自己,也超越了整個亞洲電影圈。
2000年,她用花樣繁多的旗袍征服了整個西方,《花樣年華》成了時尚中永恆的東方之美。
而在2004年,她出演了自己的前夫導演的《清潔》,成了戛納的影后。
人生與電影一樣風光無限,是什麼感覺?
張曼玉說,「沒有什麼感覺,我想休息了。」
蝴蝶已經破繭而出,需要休息了。
於是她推掉了賈樟柯的《刺青》,推掉了許鞍華的《妾的女兒》。
她對文藝片已經沒了動力,她不知道是否還能爆發出真正的演繹才華。
她已經40歲了。
《紐約時報》採訪她。
她說,「從整個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沒有真正享受過自己的生活。我在一年之中拍攝10部電影,片場和汽車成為我睡覺的地方。現在,我雖然已在電影界獲得一些成績,但我覺得,如果從現在開始還不能為自己活著的話,就有些晚了。」
做了半輩子的演員,如今她最想扮演的,是自己。
你可以說她任性,說她不自量力,但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氣。
4
這一次,她選擇了音樂,選擇了即興表演。
因為在舞台上,你就是一個人。
縱然台下無數觀眾,只要一開大燈,一切就消失了,你只能看到你自己,看不到更遠的黑暗。
嘲弄,喝彩,鼓掌,支持,都不見了。
像是進入了自己心靈的黑洞,被巨大的旋風拍打著,不斷剝離著那不屬於歌手的那部分自我。
這個過程無疑是痛苦的,像是重裝上陣,重頭來過。
像是感情,初見,熱戀,分手,然後再次陷入別人的懷抱,每一次都需要無上的勇氣。
但張曼玉從未退縮過,容顏不斷老去,她卻更自信了。
「人不是一定要美,而是要有意思,做人做事有意思。
我覺得美不是一切,它很浪費人生。
美要加上滋味、加上開心、加上別的東西,才是人生的美滿。」
她向人們證明,她不僅擁有電影,還可以擁有其他。
2014年5月。
張曼玉一身朋克氣息,站在草莓音樂節的舞台上,給了世人一個四仰八叉的大驚訝。
她唱的《甜蜜蜜》,堪稱車禍現場。
但兩天後,她轉戰北京,繼續獻上曼玉式跑調歌曲。
滿世界嘩然。
但這一次,沒人覺得音樂刺耳了。
這畢竟不是一場普通的即興演出,而是張曼玉在天命之年的大膽實驗,她打破了自我的限制,她在五光十色中蹦蹦跳跳。
她將手舉過腦袋,向淹沒在燈火中的大眾們致敬,讓他們跟自己一起High。
這一次,讀懂她的人發話了:「我不懂搖滾,但很敬重。我以為勇敢、突破、酷,就是搖滾的精神。她真的很酷!」
一位女粉絲甚至說:「她就是我四十歲后想成為的女人!」
但她並不停留。
她繼續往前走,尋自己的風光,走自己的道。
50歲,她的人生有了新宣言:我做我喜歡的事,你別管。
她說到做到。
2007年,她交了新男友,她毫不忌諱的承認:「我是個愛情至上的人。」
為了與男友住在一起,她搬到了北京。
每天,她與男友的日常就是走路或者騎自行車,在北京衚衕里繞來繞去。
她還打算去坐地鐵。
「這麼多年的明星生活,我發現自己離真實的生活太遠了。這樣下去是不對的,我需要這些經歷去積累人生。搭地鐵,我看到了別人的生活,這就是收穫。」
因為愛,她演出了《清潔》,但選擇與前夫一起成就電影。
因為愛,她選擇了北上,也不管自己是否適應北方生活。
而這份愛中,也包括她對自己,對生活的非凡的熱情。
謝霆鋒的《十二道鋒味》開播許久,多年不在熒幕上出現的張曼玉又冒出來了,這次她化身「吃貨」,陪謝霆鋒逛遍了倫敦。
再次與男友分手的她,從未參加過真人秀,卻玩兒得遊刃有餘。
她在雙層巴士上吃塗了厚厚一層黃油果醬的麵包。
走過咖啡店,又與謝霆鋒點了巧克力咖啡——上面有一層滿滿的巧克力和黃油。
她享受生活的標準是逛遍各種美食集市,把所有熱量爆棚的食物都嘗個遍。
她說,「我只是喜歡演戲,不喜歡做明星。」
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輕鬆,愉快,不斷滿足著突如其來的願望。
如今她老了,有的人只看到了她臉上的皺紋,看她的骨瘦如柴與煙不離手。
她卻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她的爆炸頭,她對亞文化的熱衷,她那散發著搖滾精神的酷,超越了年齡與性別的限制。
有些演員永遠都在模仿。
但有一種演員,像張曼玉,越過萬千角色,演過百種人生,最終活成了她們自己。
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