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人「容易罹患憂鬱症」?心理學家「揭秘3真相」太扎心了

前幾天回老家,看見80歲的爺爺在院子裡曬太陽、逗貓、哼著歌。我突然很感慨:為什麼他們那代人吃白粥、配醬油,都不怎麼憂鬱,我們這代人衣食無憂,卻天天鬱卒...朋友小林的話特別扎心:「爺爺奶奶那輩的煩惱是能不能吃飽,我們這代人的煩惱是,為什麼別人吃得比我好?」

其實,不是老一輩更堅強,而是我們面對的「心理病毒」完全升級了!

一、他們的痛苦看得見,我們的痛苦看不見

奶奶常說:「我們那時候,苦是苦,但苦得明明白白。」他們的壓力來自於:做不完的農事、不夠吃的糧食、漏雨的屋頂...都是具體的問題,解決一個就少一個。 我們的壓力:職場霸凌、同齡人比較、買房焦慮...全是模糊的恐懼,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又無處可逃。

二、他們比的是街坊鄰居,我們比的是全網!

爺爺說,他年輕時最羨慕的是鄰居家買了輛自行車。現在我們打開手機,可以從各種社群媒體,看到誰誰誰年收百萬、哪個朋友住豪宅開豪車,某位親戚又出國旅遊,比較範圍從小圈圈變成全人類,但人的心理承受力並沒有進化,「最可怕的是,你明明過得不錯,滑半小時手機後,就覺得自己是廢物。」

三、他們下班是真的下班,我們下班像換個地方上班

觀察老一輩的生活會發現,他們在工廠上班,機器一關,什麼煩惱就留在廠裡。但現在科技太發達,只要工作群組一通知,就算人在捷運上,也得打開電腦改資料、回訊息,這種24小時待機模式,讓大腦永遠處於「戰備狀態」——也是憂鬱症最好的培養皿。而更可怕的,是情緒勞動:對客戶要微笑、對上司要恭敬,只有深夜獨處時才能做自己。

四、他們活得像個人,我們活得像數據

奶奶每次去菜市場,就是和攤販老闆殺個價,遇到鄰居聊個天,拎著新鮮蔬菜慢慢走回家;而我們去超市,用臉部解鎖手機支付完,各種APP還會推薦「猜你喜歡商品」。當生活變成KPI,快樂就成了奢侈品。

五、他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我們害怕「明天會變得更糟」

老一輩經歷過從無到有,容易滿足;我們面對「從有到更好」,永遠在焦慮。年輕人最常算的是,現在月薪多少錢,得不吃不喝30年才買得起房...

怎麼辦?向老一輩偷學3個快樂秘訣

1. 學會「物理隔離」煩惱,下班就關工作訊息,周末去菜市場感受煙火氣,定期「數位排毒」

2. 建立「小圈子比較體系」,別和網紅比,和昨天的自己比,找到5個知心朋友就夠了。記住:99%的「精緻生活」都是擺拍出來的  3. 培養「看得見」的成就感,像是種盆花(見證生命成長)、學做飯(獲得即時反饋)、寫紙本日記(比發動態踏實)

研究發現,憂鬱症高發群有個共同點:「想太多,動太少」。爺爺奶奶那輩沒空憂鬱,因為身體累,但心裡踏實,生活雖苦,但有盼望,見識雖少,但煩惱也少。或許我們該學的不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而是他們的「心理免疫力」:少滑點虛擬世界,多觸碰真實生活;少關注遠方哭聲,多珍惜眼前擁有。

參考來源:搜狐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