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臉上笑笑「其實很自私的人」往往暗藏3特徵... 趕快避開!
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曾提出: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應該具備一定的無私品質,但也不能缺少適度的自我關注。他強調,在人與人之間互動時,我們應該在考慮自我需要的同時,也顧及他人的利益,才能在自我保護與社會責任之間、取得恰當的平衡。如果一個人總是毫無保留地遷就別人,這種行為可能反映出內在心理的某種失衡。
因此,「自私」這個詞並不總是負面。在某些情況下,適當的以自我為中心,是維持身心健康與心理穩定的一種方式。但如果一個人走向了極端的自私,他的行為往往會顯現出某些共同傾向。這類人通常缺乏對他人的關懷,所作所為多是圍繞自身利益。心理學研究指出,那些極端自私的人,真正令人擔憂的並不是他們斤斤計較,而是通常具備以下三種典型特質:
一、善於利用「道德」壓迫別人,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
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道德綁架」,這一行為背後的隱蔽性和操控性。簡單來說,道德綁架就是利用所謂的「道義正當性」,對別人提出要求、甚至進行譴責。比如在電視劇《二十不惑》中,姜小果和王薇之間的一段情節就很有代表性。姜小果為了收回借給王薇的錢,向她提出還款請求,王薇卻擺出一副無助可憐的樣子,反指姜小果虛榮無情。這樣的行為,就是一種典型的「以弱示強」,用社會對弱者的同情心、來製造壓力,達到操控對方的目的。
二、缺乏同理心,總覺得他人要害自己
極端自私者通常不具備基本的「共情能力」,他們幾乎看不到他人的感受,唯一關心的是自己是否受益。《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就是例子,他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道出了他極強的自我防禦機制、和深重的不信任感。曹操總是擔心自己會被出賣或陷害,寧願先下手為強。
在日常相處中,我們會發現一個普遍規律:剛認識時,人們通常會表現得彬彬有禮,儘力展現自己最體面的那部分。但隨著時間過去、接觸加深,各種缺點和性格就逐漸暴露。特別是在戀愛關係中,這一現象尤為明顯。戀愛初期雙方都小心翼翼地維持好印象,可一旦進入「熟人模式」,便開始對彼此挑剔、感到厭倦,甚至產生負面情緒,最終關係走向破裂。
三、人之所以變得自私,源於成長環境的塑造
為什麼有人會變得自我中心、只顧自己?這和他們的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自私的性格並非天生,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被一點一滴塑造出來。著名心理專家李玫瑾、曾分析這類人格形成的原因。她指出:自私型性格往往起源於童年時期過度的呵護與包辦。孩子的需求總是被第一時間滿足,他們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也不需要為他人考慮。
在孩子尚未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識時,家長的過度照顧,很容易令孩子產生誤解:「我就是中心,所有人都應該圍著自己轉。」如果這種以自我為核心的思維,在年幼時期就紮下了根,即便長大成人後,接觸到了社會規則與倫理觀念,也很難輕易撼動他們根深蒂固的認知。
不妨看看那些從小被父母寵溺長大的孩子,有幾個能真正理解、並感恩父母的付出?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識別這類人,特別是看清另一半呢?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是:去對方家裡吃一頓飯,仔細觀察對方父母的相處模式。
若你發現對方家庭中某位成員(無論男女),從不參與家事勞動,而全家對此習以為常,這很可能預示著對方成長過程中、缺乏責任感的培養。此時,務必要謹慎思考,不要天真以為婚後可以「感化」對方——人是不會輕易改變的,除非他主動願意。
同時,也要提醒那些將孩子捧在掌心的父母:適度讓孩子體驗一些挫折是必要的,只有經歷過真正的困難,孩子才會同理他人的痛苦。但是成年人的性格模式,如同已經定型的軌道,除非經歷重大打擊或主動尋求改變,否則極少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尤其是涉及金錢、情感、利益,極端自私的人往往不會顧及他人的立場與情緒。他們或許能在短時間內,偽裝出「善解人意」,但在關鍵時刻,一定會優先選擇保護自己,哪怕因此傷害別人。
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能夠建立在互相尊重、彼此理解的基礎上。如果這種基礎一開始就不存在,那麼即使再多的遷就和溝通,也難逃關係破裂的結果。正如俗話所說:「與其和爛人糾纏,不如獨自清凈。」學會識人、避坑,是成年人最寶貴的一種社交智慧。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