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爬山!醫生坦言:「最傷害膝蓋行為」是日常3動作 太多人誤犯「一傷就不可逆」

很多人一說到膝蓋壞了,第一個反應就是「是不是經常爬山?」、「是不是走台階?」但骨科醫生都說了,爬山其實不是最狠的,真把膝蓋搞壞的,是那些平時生活中「不怎麼注意的小動作」。尤其有三種習慣,一旦成了天天都在做的事,膝關節再硬朗也撐不住,磨到最後連蹲廁所都蹲不下去,可偏偏,大多數人還當成「日常姿勢」,根本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最毒的,非「久蹲」莫屬!別看蹲著沒動,膝蓋可沒少受罪。膝關節結構本就較為脆弱,依賴股骨與脛骨間的軟骨和半月板減震。正常站立時,受力較為平均。但人一蹲下去,整個膝關節的受力方向就變了。膝蓋前側壓力驟然上升,髕骨被壓在股骨前面,軟骨層被不斷摩擦。時間一長,膝蓋軟骨會變薄,半月板也容易被「擠皺」。醫生說過,膝蓋最怕的不是走,是「靜態高壓」。

久蹲就是典型的靜壓+彎曲,軟組織被死死頂住,血液循環又不好,蹲時間一長站起來就「嘎嘣」一聲,這其實是關節液黏稠度升高、軟骨之間開始摩擦的信號。有研究專門測過,人在深蹲時膝關節壓力是站立時的7倍,特別是那些下田做事的、收拾雜物的、愛做家事的中老年人,常常一蹲就半小時,膝蓋僵得直不起來,還有人做飯炒菜愛蹲著挑菜、洗碗、切菜,同樣如此。醫院那些來看骨關節病的患者,有一大半都有這個特性:蹲得多、蹲得久,還覺得蹲著省力。

到最後,站也疼、坐也疼,晚上睡覺翻個身膝蓋都能疼醒。還有一種看著健康,實則傷膝的習慣,就是「平時不動,一動就猛」!典型狀況是,一到節假日或者天氣好,突然就去爬山、快走、跳操,平時連樓梯都不願走,突然一搞就是上萬步。這種「突擊式」鍛煉,對關節的刺激特別大。平常不動,關節囊和滑液系統處於休眠狀態,軟骨缺乏營養和潤滑。一旦開始劇烈活動,關節來不及適應,骨面摩擦就成了「生肉蹭生肉」,磨得越狠、損傷越快。

廣東一位50多歲的阿姨,原本膝蓋就有點咔咔響,某次公司活動去爬山,她自信地一路走到山頂,回家就發現膝蓋腫了,一查半月板裂了。醫生說這種「平時不練功,一動傷膝蓋」的情況特別常見。還有些年輕人平時坐辦公室,假期突然來個30公里暴走,膝蓋像灌了鉛,第二天站都站不起來。那不叫鍛煉,那是對軟骨的「斷頭台式操作」。骨科醫生常說一句話:鍛煉是給準備好的人,不是拿來懲罰平時懶散的自己。

膝蓋不像肌肉,不能靠一次性「爆發力」強健,它靠的是每天一點點活動、讓滑膜分泌出足夠的滑液,讓關節保持潤滑。如果平時不動,滑膜「乾癟」,突然一動,它就「開裂」,輕則腫脹,重則滑膜炎、關節積液、軟骨磨損,一步步往骨關節炎發展。還有一種更普遍但更不被當回事的姿勢:盤腿坐。很多人覺得盤腿挺舒服,尤其是坐沙發、看電視、打坐、練瑜伽時最愛這麼坐,還有些人腿一上床就盤著。

盤腿對膝蓋的傷害隱蔽但長期,一盤腿,膝關節就被外旋、過度屈曲,大腿和小腿之間角度被強行拉大,韌帶處在一個扭緊的狀態。這種不自然的張力,時間一長會讓膝蓋周圍軟組織、產生慢性拉傷。尤其是內側副韌帶和髕骨周圍的小肌群,盤腿時它們承擔了主要拉力,而且是不對稱的。醫生說,這種「非生理角度的長時間牽拉」會導致關節周圍肌肉失衡,久而久之讓膝蓋跑偏,髕骨不再居中。膝蓋一旦失去平衡,磨損就開始偏位,骨刺、疼痛、響聲、腫脹,都是一步步來的。

很多人抱怨「以前盤腿沒事,現在一坐就疼」,那不是老了,是之前積累的「損耗」開始現形。盤腿坐還會讓髖關節外展,帶動膝關節扭轉,尤其是柔韌性差的人,盤得時間一久,膝關節兩側壓力差距特別大,更容易出問題。有研究用磁共振成像對比了「常年盤腿坐」與「正常坐姿」的人,前者髕骨偏移率高出將近30%,而這種偏移一旦形成,靠改坐姿都很難恢復。

更別說本身膝蓋就不好、或者體重偏重的人,盤腿無疑是在給本就吃力的關節,再加砝碼。醫生還說,不少人膝蓋疼不知道原因,結果發現就是家裡太軟。沙發太軟、床墊太陷,坐下去膝蓋「懸空」,支撐點沒了,站起來一瞬間,膝蓋就要獨自「扛」身體重量,這種姿勢也是慢性傷害的來源之一。

真正養膝蓋的人,椅子不低,床不軟,姿勢端正,坐著有支撐,走路有彈性,這才是「V保護機制」。膝蓋不是機械零件,一旦出問題就不可逆。不像肌肉拉傷能慢慢恢復,軟骨壞了就是壞了。要想保護膝蓋,不在於你走了多少步,而在於有沒有避開那些日常「陷阱」。蹲得少、動得勤、坐得正,這三點比喝鈣片、貼膏藥更有用。

最怕的是年紀輕輕,膝蓋先老,走幾步路就疼、坐久站起來就僵,那不叫年紀大,那是「磨出來」的老化。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