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異泉洞每逢清明「吐魚」上千公斤!村民紛紛蹲洞口捕撈 專家調查後「吃魚的村民」嚇得臉色發白

科考隊員們在聽到這則消息後立刻去到小溪邊,然而就在這幾個月間,小溪周圍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小溪兩岸長出了鬱鬱蔥蔥的植被蓋住了那個出魚的泉洞。

調查頓時陷入了困境,好在專家們想到運用溫度差的方法來尋找泉洞,最後終於順利地確定了泉洞的位置。

科考專家們滿懷希望地等待著「洋魚」的出現。但是糟糕的事情卻發生了,剛剛還晴朗的天空突然遍布烏雲,下起了瓢潑大雨。大雨過後科考隊員們再次回到了那個小溪旁邊,只見那個大雨前還消失不見的泉洞源源不斷地噴湧出泉水,如同人工噴泉一般。

Advertisements

就在這時,科考專家們等待已久的「洋魚」終於出現了。它個頭還沒有人的手掌大,背部呈灰色吧,腹部呈白色,身上布滿了細密柔軟的鱗片,外形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但是專家卻一眼就看出它不是洞穴魚類,因為其身上不具備洞穴魚類的典型特徵。

Advertisements

洞穴魚類因為長期生活在黑暗中,眼睛會逐漸退化,身體顏色也逐漸變得透明,洋魚顯然不符合這一特徵。

可是既然村民口中的「洋魚」不是洞穴魚類,那為什麼它會從地下冒出來呢?

三、「洋魚」身份確定,村民嚇得臉色發白

湖北十堰小山村的泉洞中每年湧出萬斤神秘「洋魚」,而這些魚卻不是洞穴類魚。

它們到底是什麼品種?又來自哪?

為了弄清楚「洋魚」從何而來,科考專家們在水下安放了攝像機來捕捉「洋魚」遊動的過程。攝像機傳出來的畫面顯示洋魚們平時喜歡鑽在洞穴附近的岩壁內,通過食用洞穴上的青苔裹腹。

結合「洋魚」的生活習性以及外表特徵,專家們推斷出它是一種半洞穴魚類,它們偏愛低溫黑暗的環境,因此棲息在小溪旁的地下泉洞中。

Advertisements

由於夏季雨水較多,地下水位大幅提升,小溪內部的泉洞與小溪外部的水相連通,這些「洋魚」也就順著水位的提升湧出水面。

至於為何每年清明節前後定期出沒是因為冬天泉洞內水溫較高,這些魚兒便去洞穴內避寒產卵,在每年清明節后溫度回暖、水溫上升,它們便從洞穴內湧出。這才出現了泉洞「吐魚」的神奇景象。

至於為何出魚量越來越少、魚的個頭也越來越小是因為十堰市屬於卡斯特地形,地下岩石是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隨著時間的推移,泉洞內部的岩石不斷破碎,地下管道也不斷被碎石所堵塞,因此鑽出洞口的魚個頭變得越來越小、數量也越來越少。

Advertisements

既然如此,村民口中的「洋魚」是什麼魚種呢?

在生物專家們查閱相關資料後得出,這些魚是多鱗白甲魚,野生多鱗白甲魚數量較為稀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同時科考專家們對村民說明了野生多鱗白甲魚的稀缺性,以及擅自捕撈食用是犯法的,需要承擔法律責任。村民們都驚出了一身冷汗,誰都沒想到吃條魚竟成了違法犯罪,於是再也不敢擅自捕撈。畢竟為了吃條魚而違法犯罪,實在是得不償失!









文章來源:搜狐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