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5天出走!5年僅回一封信「時隔26年歸家」 他向髮妻「深鞠一躬」:不是愛人 是親人

民國時期,新舊思想相互交織,很多年輕男女都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思想,思想開放,對愛情充滿了嚮往。

提到張瓊華,很多人心裡可能會先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但說到她的另一層身份——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大家便又恍然大悟,原來是她呀!68年婚姻,空有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但她從始至終都用最溫柔的目光追隨著他,卻從不敢奢望能夠與之比肩。

張瓊華在郭沫若的生命裡是很特別的存在,是老友,是親人,卻唯獨不是愛人。

圖 | 郭沫若

Advertisements

一雙小腳隔開的婚姻

1912年2月,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的一戶人家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原來是富豪郭朝沛家娶兒媳婦。新郎是郭家的八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新娘則是離沙灣50裡左右蘇稽張家的張瓊華。

郭沫若原來有一個未婚妻,是10歲時父母之命定下的娃娃親。郭沫若19歲的時候,女方去世了。於是,父母決定再給他說一門親事。一個遠房叔母聽說了,便介紹了蘇稽張家的女兒,誇她女紅好,賢惠端莊,不比郭家的任何一位姑娘差,也絕不會讓郭沫若不滿意。然而,在郭家喜歡的前提下,他們沒有徵得郭沫若的同意便應下了這門親。郭沫若聽說女方「人品好,在讀書,又是天足」,也就同意了回鄉完婚。

彼時的郭沫若畢竟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小伙,對婚姻其實還存在些美好的想象:「如在山谷中遇著一株幽蘭,原野中遇著一株百合,那也可以娛心適意。」如果世上的事總是能夠讓人們得償所願,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故事了。

Advertisements

婚禮當天,身著長袍馬褂的郭沫若前去迎接新娘,向著轎子拜了三拜。伴娘扶著新娘下轎,新郎看到先出轎的三寸金蓮,臉色大變,猶如一桶冰水從頭淋到腳,所有的熱情被悉數澆滅。此時退婚已然不可能,郭沫若被別人扶著機械地走完了流程。送入洞房後,他在伴娘的指導下揭開了新娘的紅蓋頭,這一揭,更是讓郭沫若對於這段婚姻直接判了死刑。他在書裡描繪過這一情景:「眼前現出一對露天的猩猩鼻孔!」用詞之直接誇張,足可見郭沫若對於新娘的厭惡。

其實張瓊華的相貌遠沒有郭沫若描述的這樣面目可憎,郭沫若的侄女郭琴軒就曾經為張瓊華辯白過:「我看她相貌中等,不醜,也不漂亮。臉白凈,不黑。鼻子有一點翹,但說不上是什麼『猩猩鼻』。八爸對她不滿,寫得誇大了。」

Advertisements

第二天,心灰意冷的郭沫若還得按習俗跟新娘一起「回門」。張家雖是書香門第,但是張瓊華的父親張懷深是個大煙客,郭沫若看著滿園的賓客又是吸鴉片又是賭錢的,對張家愈發厭惡起來。在拜了無數的客,磕了無數的頭後,他終於得以喘息,就著一本《昭明文選》,讀到天亮。

婚後五天,郭沫若就以繼續讀書為借口,逃到成都去了。而深受封建社會「從一而終」傳統道德束縛的張瓊華,則獨自守在冷清枯寂的新房裡。

圖 | 張瓊華與婆婆

Advertisements

奔赴日本

郭沫若因為婚姻一事頗受打擊,頓覺未來的生活沒有亮色。他覺得自己被誤了,同時也耽誤了張瓊華。情場失意的郭沫若把心思轉移到學業上,他考取了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專業,去日本留學了。也有人說,郭沫若此舉是為了逃避這樁婚姻。當然,也不排除有這個原因。

郭沫若在日本時屢次想提出離婚,但擔心張瓊華會自殺,也怕傷了父母的心,始終沒敢行動。他決定對這位毫無愛情基礎的配偶保持距離,使她既不絕望,也不增加幻想。按現在我們的思想,會覺得郭沫若太不果斷,不喜歡的話,應該儘早決斷,也好放女方儘早另覓良人。但當時的社會現實,離異的女性確實很難生存。從這方面倒是尚可理解郭沫若的選擇。

雖然張瓊華新婚便遭受冷遇,但她對於丈夫總是還心存希冀。她時常親上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面前燒香,祈求菩薩保佑郭沫若平安無事,早日歸來。在公婆寄給郭沫若的信中也時常捎上自己的信,但郭沫若從沒回復過,多以父母或弟弟轉告。張瓊華娘家要一張照片,他也種種借口搪塞。這也許就是他保持距離的方式吧,只是,未免太過絕情。

Advertisements

儘管張瓊華沒有得到郭沫若的半分垂憐,但她始終孝敬公婆,並將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贏得了家內家外的一致尊敬。連郭家二老也是十分喜歡又心疼她,常常私下裡偷偷塞給她零花錢。除此之外,張瓊華知道自己的文化程度太低,也經常刻苦學習,在油燈下認字寫字,或者向幾位能寫詩填詞的嫂子虛心請教,漸漸地,她也能看得懂白話文的書和記賬寫信了。按傳統的看法,張瓊華該是個十分完美的兒媳婦了。只是,她嫁的卻是追求新思想的男人。


Advertisements

戀愛生子

1916年,郭沫若遇見了生命裡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人。他去醫院探望留日同學陳龍驥,見到了日本女護士佐藤富子。他發現,這位少女的眉宇之間,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聖潔之光,熠熠生輝。少女單純善良的心性讓他沉醉,他很快陷入戀愛。郭沫若在這場愛情裡彷彿得到了極大的救贖,甚至還治好了他由於讀書太用功而患上的「極度的神經衰弱症」,郭沫若給她取了個中文名安娜,隨自己姓郭。

圖 | 郭沫若與佐藤富子

Advertisements

郭朝沛得知兒子在日本戀愛同居十分生氣,一則郭沫若沒有告知父母,二則置正房張瓊華於尷尬的境地。郭家二老對張瓊華深感愧疚,為表態度,停止了與郭沫若的通信。直到郭安娜生了第一個孩子後,才慢慢恢復了通信,郭朝沛堅決要求郭沫若向張瓊華請罪。

郭沫若在給張瓊華的信中寫道:「我們都是舊禮制的犧牲品,我絲毫不怨恨你,請你也不要怨恨我罷!可憐你只能在我家中作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這是結婚5年來郭沫若寫給張瓊華唯一的信件,雖是請罪,實則還是為了撇清關係,話裡話外,無不透露著疏離和冷漠。可見,男人對於不愛的女人,永遠可以冷酷地保持理智,理智到近乎不近人情。

郭沫若畢業前夕,長兄郭開文曾經寫信讓他回川發展事業,並且隨信一同寄去了路費。郭開文也讓他把婚姻裡的三角關係解決掉,給他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與張氏離婚,或者二女同居。郭沫若不同意,他回道:「離掉張氏,我思想沒有那麼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沒有那麼舊。不新不舊,只好這麼過下去。」郭沫若還是不夠果斷。

他後來在自傳體小說《漂流三部曲》中,借主人公之口,對此作出解釋:「他一回到C城,……那時舊式婚姻的禍水便不能不同時爆發……他決不能為自己幸福的將來,犧牲別人的性命,而且還可能犧牲他自己年已耄耋的老父老母的性命」。

郭沫若顧慮的東西太多了,或許,張瓊華沒有他想得那麼脆弱,郭家二老沒有他想得那麼死板。他的猶豫不決,終究還是蹉跎了一個女子的大好年華。

圖 | 郭沫若與日本妻子、孩子們

回鄉探親,深鞠一躬

留學畢業回國的郭沫若先是在上海從事文學創作,後又到大學當教授。接著投身革命,幾經沉浮,最後在武漢擔任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此時的郭沫若已經跟郭安娜分開,這個他一見傾心,為他誕下幾個孩子的女子,終究也還是沒能陪他到最後。此時陪在他身邊的人是曾經一起戰鬥的革命戰友於立群。武漢失陷後,郭沫若又輾轉到了重慶。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