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清明三不撿,閻王不會點」!清明上墳,哪3樣不能撿?

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即春分后的第15天。清明節源於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是反映氣候變化和物候特徵的農事節氣。清明時節,天氣轉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適合農耕播種,因此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農諺。

Advertisements

關於清明節成為祭祖掃墓的節日,則與寒食節有關。據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時,忠臣介子推割股救主,但事後他拒絕接受封賞,選擇隱居綿山。晉文公為了逼迫他出山,下令燒山,結果介子推抱著老母死於火中。為紀念介子推的忠誠,晉文公將介子推死亡之日定為寒食節,禁止生火用膳,只吃冷食。

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逐漸與清明節氣靠近,並最終合併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Advertisements

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是一個感懷生命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反思生命的價值,珍惜與親人相處的時光,表達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民間有俗話說,「清明三不撿,閻王不會點」!清明上墳,哪3樣不能撿?

Advertisements

1:風箏。風箏文化歷史悠久,從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玩風箏了。像蝙蝠形狀的風箏,大家可別覺得奇怪,在古代,這可是個吉祥物,因為「蝠」和「福」諧音,所以放飛蝙蝠風箏就寓意著把福氣撒滿天;還有那種上面畫著「萬」字圖案的風箏,它代表著人們對長命百歲的美好期盼。

到了清明節,放風箏就成了民間的一個重要活動。《清嘉錄》這本書里提到過,清明時節刮的是由下向上的春風,特別適合放風箏,老話說的「清明放斷鷂」,就是說在清明這天要把風箏放得高高的。為什麼呢?原來,古時候的人們相信,通過放風箏可以把身體上或者生活中的不吉利、病痛啥的都帶走,他們甚至會把自己的不如意和疾病寫在風箏上,等風箏飛到高處,就把線剪斷,寓意這些壞事呀、病痛呀都會隨風飄遠,遠離自己。

Advertisements

因此,如果在清明節看見地上有斷線掉下來的風箏,按照傳統觀念,一般是不會去撿的,因為那可能是別人希望「送走」的困擾或晦氣,撿起來的話,就像接受了別人的煩惱一樣,不太吉利。

2:金銀紙錠。清明節去掃墓祭祖,大家都會帶上各種供品,金銀紙錠就是其中的一種。這金銀紙做的元寶、銀兩和紙錢,象徵著咱們給在另一個世界的先人們送去財富和生活的保障,就像是我們對祖先表達孝心和懷念的一種方式。

Advertisements

現在說個細節,有時候你會看到路上有散落的金銀紙錠,可能是風刮跑的,也可能是別人在上墳途中不小心掉下的。這時候啊,按咱們的傳統習俗,你可不能順手撿起來拿去給你家的先人用。為啥呢?因為這些金銀紙都是人家準備給他自家祖先的,代表的是人家那份深深的思念和敬意,這就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心意一樣,你要是隨便撿來用了,那就有點像「偷」了別人的心意,不太地道。

所以,在清明祭祀的時候,如果看到有別人遺失的金銀紙錠,我們要尊重別人的這份情感寄託,不去動它,同時也保證自己祭祀活動的誠意滿滿,不摻雜任何雜質。

3:不撿死雞死兔。在咱們的老話里,有這麼一句:「春不撿雞,冬不撿兔」,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在春天的時候,如果你在野外看到有死掉的雞,可千萬別想著撿回家吃;冬天要是碰到死兔子,也得離遠點。為什麼呢?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